查看原文
其他

评中兴事件:依附式研发是中国最大弱点 | 陈经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19-06-13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美国商务部对中兴最终的处罚不可谓不重。借此陈经老师指出重点,在美国自主建立的框架基础上的“依附式研发”存在隐患。

中国的研发导向需要有方向性的变化。不能一味在现有框架里降成本,更需要进行基础性的研发,哪怕要付出一些成本与效率的代价。这既需要政府、公司提升战略眼光,也可以教育消费者多支持本国的原创性研发,而非鼓吹”外国高端技术”,用了外国元器件就是高档。

 

2018年6月7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做出了罚款10亿美元取消禁令的决定。中美贸易战引发的中兴事件进入阶段性收尾。

 

中兴付出了惨重代价,2017年就交了8.9亿美元罚款。这次再罚10亿,还有4亿”交第三方保管”的保证金也得拿出来。另外,中兴还要在30天内更换CEO、CTO等主要高层,更换董事会。更为耻辱的是,中兴要接受美国派人入驻监管,美国人在中兴拿着高薪,就专门盯着找茬。

 


其实这次中兴所谓的”违规”,并不是2016年以前和伊朗做生意的事,这事从道理上来说已经用8.9亿美元了结了。显然是因为中美打起贸易战,美国人就以一个”让你丫不戴帽子”的理由(给35名干部发了奖金),把中兴拎出来当牌打。如果以后再起争执,即使中兴完全配合,美国人随便再找些理由说中兴违背条款,完全可以想象。所以中兴这事并没有完,只是进入阶段性收尾。前后搞了两次,第一次8.9亿美元,第二次10亿美元,中兴已经成了提款机。

 

美国强硬派其实并不满意,他们认为应该完全搞死中兴,接下来搞死更多中国高科技公司。如班农就这样认为。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对特朗普让美国商务部与中兴和解不满,认为特朗普在中国有生意,是放水。

 


中兴2017年利润仅45亿,10亿美元或者14亿美元罚款与保证金,相当于两年的利润,损失惨重。但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钱的问题是小事。中兴这样的公司,本身就是国有企业,因为其战略重要性,国家银行会提供足够的贷款额度,资金流动性不会受影响,承受罚款的能力没有问题。报出来的利润不是关键,业务能经营下去,整个产业链运作起来,对国家经济体系的意义更大。

 

美国罚个10多亿美元,对中美这么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从数值上意义不算大。所以美国强硬派认为应该整死中兴,开个先例。美国对外国公司巨额罚款并不罕见,对于中兴事件并不会看得太重。

 

2014年7月,法国巴黎银行同意认罪,交给美国89.7亿美元罚款。法巴银行被指控利用美国金融系统为伊朗、苏丹、古巴转移资金,从2004年到2012年,为伊朗能源公司转移资金超5亿美元,为古巴转移资金超过17亿美元。当时法巴银行非常愤怒,一度赌气说不做美国生意要找中国合作,但最后还是交了罚款,13名高管离职。法巴银行被罚和中兴性质较为类似。

 

2015年10月5日奥巴马政府宣布,英国石油公司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罚款为208亿美元。

 

2017年3月,大众公司就”排放门”在美国法院认罪,承认了妨碍司法、合谋诈骗、虚假陈述三项罪名,交了43亿美元罚款。之前大众已经交了200亿美元罚款。事件前前后后大众约十名高管离职。

 

其它较小的例子还有瑞士信贷,因为帮客户保密有助逃税,2014年被美国罚款28.8亿美元。还有葛兰素史克,因为隐藏制药产品安全信息,2012年被罚款30亿美元。欧洲公司才是被美国狠狠罚款的大苦主,和美国打交道时间长,教训更深。中兴从罚款金额来说还不算太大,美国政客确实不会太看重。美国人的傲慢真不是只针对中国一国,可以说是目空一切。

 

这个结果也大致体现了中美对谈的格局。美国强硬派如果想整得更狠,会面对中国的强力反击,不仅互惠的新增贸易没有了,还会遭受很大损失。中国上万亿美元的进口市场美国绝不能放弃,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来北京谈,中国提出700亿美元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与能源,是一个有底气的牌。从经济原理上来说,多采购美国有资源优势的大宗商品,对中国自身并无坏处,能增加国民福利。拿出来当牌打,已经足够和特朗普团队达成初步协议。如果事态恶化,中国还能减少进口美国商品,如飞机大豆,这已经做出姿态性动作。再进一步,中国还消费了大量手机汽车等美资品牌商品,虽然不是从美国进口的,但对美国公司也足够重要。

 

从美国股市一个多月来的走势看,中美贸易战对美股的影响大致可以判断了。美股从顶峰有一个大的回调,对中美贸易战的反应是直接的。后面因为美国政府明显想收手,美股才有所恢复。如果中美贸易战大打,基本可以判断美股会崩盘,这是特朗普政府无法接受的。所以中国团队到美国去谈判还是较有底气的,美国方面很不满意,甚至出尔反尔说要对中国500亿美元高科技商品加征25%关税。但往大里打美国人也心虚或者说没有准备好,美国强硬派目前还只是口头上强硬,并未真去弄得美股崩盘。

 

美国近期DJI指数


从谈判结果来说,美国方面应该不太满意,没有占到太多便宜,对中国的打击不够。但这并不是中国的胜利,中兴的耻辱性条约历历在目,无论如何都是巨大的耻辱。只能说中国不得不接受美国的侮辱性条款,面子上损失很大。收获是贸易战顶住了,对美没有实质性的让步。也许中国方面更强硬一些是可能的,比如不接受美方派人入驻中兴象太上皇一样监管,但都是枝节性问题。

 

中兴事件对中国全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警醒。中兴面对美国制裁毫无办法,放弃了所有尊严被反复操弄,还必须靠国家力量才能救活。中国方面的反制也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是靠市场上的不对称优势,而且还批准高通合并了恩智浦。中国是高通最大的客户(占三分之二的营收),因为高通明显的垄断行为,中国可以对高通巨额罚款,已经罚了一次。上次中兴被罚,就有美国为高通找回场子的因素。以后中国再对高通等美国公司罚款,可能投鼠忌器不太好动作了。

 

谈判起来,中国已经算是对美国比较有牌的了,别的国家不如中国经济体系独立自主,更难对抗美国。但是面对美国的技术战争威胁,中国仍然明显落在下风。贸易层面上中国不仅不害怕,还有一定优势。但是技术层面上,中国存在严重的短板,就是对美国的”依附式研发”。

 

从经济原理上来说,中国搞生产的效率是高于美国的,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效率。中国工人吃苦耐劳能力强,产业链齐全,政府效率高,制造业研发投入也不低。和美国进行制造业竞争,中国的生产优势非常明显。美国说要重振制造业,利用媒体优势疯狂造势,如炮制报告,说制造业成本和中国差不多,制造业竞争力五年后就要超过中国。但是实际表现企业界心知肚明,美国居然是靠资源优势和中国竞争。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提升,层级越来越高。

 

从经济学角度观察,对商品生产,技术只是一个环节,效率才是最终决定性因素。中国技术不如美国,并不影响中国制造业世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因为人们购买商品是为了使用,管用就行,对背后的技术并无太大兴趣,生产出来就行了。主流的市场逻辑是,商品一要便宜,二要量大,三要供应即时。这三者都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优势。

 

在这个逻辑下,研发也是极为重要的。中国的研发导向就是”低成本、高速度、海量生产”,没有研发,光靠人力资本优势根本玩不起来。中国降低成本时,会优化生产流程,经常是产业链上所有环节都优化到了极致,海量产品占领市场更能均摊成本。还有对问题的及时反馈,市场上产品有问题了,研发人员需要立刻进行排错优化。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是美国的三倍,理工科占比还更高,有足够的研发人员走这条路线中国海量的研发人员努力加班加点在各环节进行细致的技术优化,才能将一些产品的生产成本降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一个例子是打火机,简易版本的要10个零件。一个国家要把打火机成本降到1元的卖价,需要什么样的研发努力?看似高端的Zippo打火机有22个零件要108个生产步骤,但卖价高达数百元,生产出来倒是不难想象。中国看似低端的1元打火机,反而不好想象。打火机已经成了湖南邵东县的支柱产业,半年出口9.5亿个,每个卖价是令人震惊的0.4元。邵东一条生产线需要的工人数量从50降低到了5人,不是靠低工资,而是靠减少工人数量来降成本。

 

美国根本不可能和中国进行”降生产成本”的研发比拼。就不说美国人愿不愿意搞这种不起眼的研发,产业链生产环节都在中国了,美国人想研发也无从着手,甚至要跑到中国来搞研发。所以从经济与成本意义上来说,中国搞研发追上美国是必然的,毫无悬念。中国就研发出一堆优质低价的产品和世界各国做生意,美国根本无法竞争,最多只能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华为就宣称,不靠美国市场也要做到世界第一。

 

但是经济学角度无法揭示的,是技术研发本身的层级问题。经济学家会假设技术是”内生的”,”外来的”。落后国家可以靠引进外来技术增长,之后也要转到内部研发,有些关键技术不让引进。但是经济学研究真没有想到,会有技术战争这种事,已经建起来的紧密合作的产业链,被用来对公司进行制裁。这在经济史上是没有的事,所以中兴事件对发展经济学的意义都不小。

 

这就说明,中国与美国竞争,不能只靠经济学原理了。从经济层面观察,会觉得中国必胜,看不到中国的短板。确实有很多文章从多种指标说明中国追上美国希望极大,如GDP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这类经济观察的意义下降了,技术角度的观察更为关键。

 

中国的研发导向在过去其实是有问题,或者说有隐忧的。从经济原理上来说,通过研发做到”低成本、高速度、海量生产”,是很伟大的成就。但是仔细观察就会知道,这些研发都是在生产环节的,利用现有条件进行优化,可以做得非常细致,进步很大。但是就象做数学题一样,这类研究会有一些基础假设,这些假设是没有人去质疑的。例如,研发一个手机,就会说,给定核心芯片以及各种组件的来源,如何将手机做得成本不高、外观漂亮、功能强大?对于研发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假设了。这种研发能搞起来,已经是世界各国中不多见的高水平研发了,是正宗的高科技。

 

中国各家高科技公司其实都在进行这类假设,然后在划定的框架里努力精心研发。都这么搞,就没有人注意,这个框架是怎么出来的?其实仔细一想,就会发现,框架基本是美国人划定的,特别是在IT产业。所以,中国进行的是”依附式研发”,美国人设好框架,中国人在里面动脑子。从哲学以及技术层面上,双方进行的确实不是同一类型的研发。

 

中国人在设定好的框架里,相当可能有优势。例如华为中兴的研发人员,非常拼命,欧美公司派一个人喝茶聊天搞的,中国公司派三个人不睡觉搞。这样竞争,中国人只要努力就不怕,钱更不是问题了,还能搞人海战术摧毁抵抗。

 


但是在设定框架、优化框架、创新推翻框架,这些基础性的研发上,美国人优势非常大。美国不仅有先发优势,而且美国的公司与大学研究所机构研发人员,从思路上天生就有优势。美国人会更注重原创性的研发,把问题的重要性分得很清楚。中国当然也知道要创新,要原创。但是历史积累短,不仅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公司在运营时,原创性思维也会是短板。这说来话长,美国如何去激励、保护原创研发成果,有很多先进经验。

 

在IT产业上是典型。美国和中国IT发展非常好,两国互联网巨头垄断了排行榜,其它国家都远远在后面。但是美国是靠原创研发实现IT领先优势的,中国并不是自己原创了另一套体系,而是依附在美国的IT研发框架里,靠应用型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平时看上去只是利润分工问题,美国公司利润不错,中国IT公司员工也率先实现了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是一个新兴产业不同国家公司共同繁荣的好故事。但是在进行技术战争的时候,中兴这样的中国公司就发现,研发体系必须依靠美国公司,陷在美国人划的框架里时间太长,根本无法摆脱,只能放弃一切底线接受美国人监管。而且越是业界龙头,越是怕这个,出事损失太大。

 

搞技术的其实很容易就知道这个原理,天天用着美国的软硬件,谁不知道?但是搞经济和运营公司的时候,真没有动力去琢磨这个事。研发导向就是”低成本、高速度、海量生产”,想去动美国人划定的框架,小公司根本不可能,能在美国人的框架里玩都很厉害了。大公司会琢磨建立自己的框架,三星、华为是比较明白的。但是这种事真不简单,有可能长期来说都是无利可图的,经济原理上根本不成立。有一句话叫”重新发明轮子”,针对的就是这类研发。这不是说亏本生产某些关键元器件,挤死竞争对手时还能全捞回来,三星就擅长逆周期扩产能。如果美国人已经提供了一个研发框架,能够快速上手搞出东西,真的很难不用这个框架,真没法换掉。就算搞出来了,比如国产Linux操作系统,也没有人用。其实国产Linux操作系统研发,一些环节仍然要依赖美国的框架。龙芯公司长期进行底层芯片研发,市场反应平平,愿意用的人少,从市场意义上真没什么好处。

 

不是说只有中国公司陷入了美国的研发框架里,全球IT公司都是这样。只不过中国从经济意义上真正威胁到了美国的全球霸权,美国才把看家底的基础研发优势拿出来,发动了技术战争。我们不用丧气地说,被美国拿住了,抵抗不住了。这次中兴事件证明,中国把市场优势拿出来,对美国有能力反制,中兴可以保住。但是确实要冷静清醒一下,要认真评估,中国的”依附式研发”弱点何在,以后要如何发展。

 

可以肯定,由于多年经济原理的作用,中国在原创研发框架上与美国差距极大。不仅是IT产业,还有各类大学与研究所的高端论文,近年来成果显著,虽然离美国差距仍然很大,但在第二集团中超过英国德国日本。但是这些高水平论文,也可以说是”依附式研发”,高端科研仪器几乎都要靠进口,课题领域也大多是美国人为主的外国人提出的。以前中国是论文数量不足,2007年靠垃圾论文,数量上先搞成了世界第一。近年来高水平论文又高速增长搞成了世界第二,有力回击了中国科研”质量不行”的攻击。但是,还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对研发创新的框架进行研究,不要只看高水平论文数量。例如中国发表的国际高水平论文中,生物论文占了一大片,对外国的高档分析仪器相当依赖。

 

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人均追赶美国,经济原理仍然会起作用。因为美国人也受经济原理的制约,很难下定决心,日子不过了和中国打仗玩。但是如果从更高端的经济质量、研发框架、原创水平来看,中国追赶美国可以说才刚起步,甚至刚意识到要认真搞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这方面不会很快有结论,不能喊口号说一定胜利,也不好估计追赶的年限,任重而道远。

 

目前来看,美国强硬派在活动,企图对中国升级攻击。美国政府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和中国用扩大贸易的方式解决争端。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恶意会一直存在,已经是在认真对待中国发起的挑战了。很可能过一段时间,美国因为选举或者突发事件,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我们要做好准备,必要时也要付出代价和美国开打,要有打的决心。不能说这次应付过去了,事情就完了,肯定没完。中兴事件是中美技术战争的开端,并没有结束。

 

综合分析,中国高科技企业对美国的”依附式研发”,就是目前最大的短板。美国强硬派也注意到了,会时不时拿出来说事,如经常说要搞华为。这个问题绕不过去了,必须认真研究,通过这次中兴事件,吸收经验教训,建立起分析和应对的长远办法。

 

中国的研发导向需要有方向性的变化。不能一味在现有框架里降成本,也不要以为海量的研发人员扑上去,提高了效率降了成本就能在市场上胜出。如果研发框架受制于人,不能说就万事大吉了,更不可以自满。除了降成本,还需要进行基础性的研发,哪怕付出一些成本与效率的代价,也是值得的。这真的需要政府政策制定者以及公司管理者提升战略眼光,多引入框架性研发思维,多做原创性研发,而不是只在别人的框架里优化。对于市场消费者,也可以进行教育,多支持本国的原创性研发,而不是鼓吹”外国高端技术”,用了外国元器件就是高档。

 

与“依附式研发”相对地有“颠覆性创新”


在科研成果评定,以及市场竞争中,现行体制有不少对基础性原创研发不利之处。虽然说鼓励创新,鼓励自主,但是从实践来看,基础性研发还是动力不足。美国的产业前沿体系研发,已经有了成熟的推进办法,各类公司在众多行业龙头公司的带动下,有利于巩固产业研发基础的创新不断涌现,自我滚动开发循环形成了稳固的行业技术基础,规模越来越大。由于美国制造业受外迁影响衰退多年,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受到了很大影响,这方面和中国本来是互补的。但是在层级上,美国是高于中国的。中国需要学习美国的研发体系,从局部做起,争取形成行业机构与公司不断参与扩大行业技术基础实力的好氛围。中国人是努力的,也有很多聪明人,由于行业生产环节多半在中国,熟悉行业产业基础的研发高手并不少。如果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技术基础的建设,不会没有办法,各行各业应该能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出长远的追赶计划。

 

我们既不用害怕,也不能自大。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信心不用动摇,但也要升级目标,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已经足够强大,可以努力去提出目标、实现目标。对于美国的威胁,要斗智斗勇,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更多陈经的文章:


为什么中国不应该把GDP做得太高? | 陈经

中国全球收购的来龙去脉 | 陈经

想涨工资?看看民工拐点理论 | 陈经

越南禁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真相如何?| 陈经

……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笔名陈经,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

责任编辑:郭尖尖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